从合一灵修的默观看徙步朝圣(一)
——徙步朝圣的默观与体验(以默观之心,走朝圣之路)
一、徒步朝圣
徒步朝圣是一种以徒步旅行为核心载体。整合身体实践、精神追求与意义建构的综合灵性活动。就是用双脚丈量特定路线,在身体的跋涉中追寻心灵的成长、信仰的深化或生命意义的觉醒。
徒步朝圣的本质,是将“物理行走”转化为“灵性实践的具象化表达”。它并非单纯的“远距离徒步”,而是通过双脚的移动、身体的感知、时空的跨越,让抽象的“信仰、觉醒、联结”等精神需求落地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简单说,它是“用身体的‘动’,承载心灵的‘静’;用路途的‘实’,探索意义的‘虚’”——行走本身成为“连接世俗与神圣、自我与超越”的桥梁。
二、合一灵修的默观
1、什么是合一灵修
合一灵修是一种结合基督信仰核心与中国文化智慧的本土化灵修方式,其神学基础植根于天主圣三的爱与共融,以及道成肉身的奥迹——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若1:14)。天主愿意进入人的具体经验,与我们在真实中相遇、同行,并引导我们走向与祂的合一。
合一灵修强调:“恩宠建基于人性”(圣多玛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圣保禄宗徒致厄弗所书4:6说:“天主超越众人,贯通众人,且在众人之内。”尤其临在与人的阴影脆弱和需要部分,人的脆弱吸引天主;圣保䘵宗徒致罗马书5:6说:“哪里罪恶越多,恩宠在哪里就越丰富。”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9:23-23)。”我们走向天主不但只凭理智意志,避恶行善,才能亲近天主,还可以通过使用心灵坐标开放性的架构,用心灵罗盘作为祈祷工具。运用合一灵修理念整合全人动力,体验在爱中与主合一,从而促进学习者全人成长。
其灵修思想最大的发现是:心灵自动转化及自动导航的功能。人内心的动力皆来自对天主的渴望,亦都可由祈祷中自动转化并导向天主。在心灵的八个层面中:情绪、价值、需求、情感记忆、信念观念、基本需要、基本期待、真我渴望。以八个步骤健康模式:觉察、承认、接纳、表达、反省、辨别、选择、行动。达致心灵的阴阳平衡、转化与合一。
合一灵修以中国文化中“阴阳合和”的动态变化的规律理解生命,将人生各种张力(如强与弱、动与静、明与暗)视为整合的起点,化张力为合力,祈祷者通过反复、聚焦、充分的表达当下动力,体会主的心意,带动心境的自然转化,在恩宠中获得心灵之自由。所以,我们不必压抑或否定自己的状态,而是在祈祷中温柔地承认它、接纳、表达它,辨识心中呈现的感受和动力,不断深入并转换阴阳的表达方式,体验天主临在,在这过程中,经验与祂的合一。
2、合一灵修的默观特色
圣道茂对默观的定义:“是怀着爱心的长久注视。”它是一种用主的目光去看、听、体会,全神贯注地聆听会给人超越的经验,忘却一切,甚至忘却自己,只关注所关注的对象。
老子通过观察天地自然(如日月交替、四季循环、草木生长枯荣),发现万物皆遵循一种无形的规律——“道”。老子认为“道”是超越具体形态的终极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第25章)。它没有具体形状、声音或名称,却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是生成万物的根源。他提出“道可道,非常道”,指出真正的“道”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却能通过“静观”“玄览”(内心的澄明觉察)去体悟。这种对“本质”而非“表象”的探求,是悟道的核心思维方式。
合一灵修的默观指出“从表相看到本质,从有形可见的事物中看到无形的天主。”是一种借由觉察动力而进入天主临在的默观方式。它的核心不是注视外在对象或追求神秘状态,而是从人性的经验出发,透过人身心灵各个层面内在动力的浮现,觉察其背后的“第一动因”——天主自己。
合一灵修的理念认为,每一份动力都被视为天主爱的推动与邀请,祂藉着这些动力引领我们归向祂、经验祂、体验祂的爱与祂合二为一。
默观是祈祷的核心,默观的对象是---天主本身。默观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核心,圣咏上说(咏84:3):“我的心灵以及我的肉身,向生活的天主踊跃欢欣。”当我们默观到天主的瞬间,即确认自己和天主的关系,领受爱、敬畏心和跟随主的动力自然流露。
默观的基本功:“觉察”是合一祈祷八步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按照默观流程的四不原则:不发力、不评判、不解释和不下结论。就是在觉察到的动力中停留、承认、接纳,不逃避、不操控,只单纯地注视动力中临在的,正在爱我们的天主。
徒步朝圣是在实际经验中操练默观的途径,当朝圣者一步步行走在大地之间,身心的节奏、自然的韵律、情绪的起伏,都能成为默观的路径,让我们在真实中看见天主就在这里,正在推动我,陪伴我,引导我向爱而去……
未完待续……
1、凡本网注明“来源:天主教邯郸教区”、“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